独立学院转设的实践与思索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2 09:31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产物,独立学院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创办以来,至今走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独立学院的制度设计成功地嫁接了社会资本与母体学校的双重优势, 既引进了母体学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使独立学院从办学伊始就具有相对较高起点,又引入了社会资本,扩大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正是这一制度设计使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 截至 2010 年,全国有独立学院 322 所,在校生达 241.4 万人,占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 54.1% 其中,独立学院本科生 219 万人,占民办院校本科生总数的 86.7% 实践表明,发展独立学院对于扩大教育资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独立学院转设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既是国家的政策导向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的必要之举。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以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将独立学院适时、有序地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有利于探索独立学院的发展 路径,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增强办学自主权,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良性竞争的局面,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国家政策导向的需要。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要走一条开拓创新且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对于缓解国家财政经费压力有着重要意义。 据专家预测,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仅仅 依靠国家现有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高等教育经费紧缺是一 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支撑着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兴办民办高校对高等 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教育,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办学新局 面,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筹资办学,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局面,促进公办与民办高校共同成长、更好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抉择,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势所趋。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  办普通本科高校”;2008 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要求 2008 年前设立的独立学院要用 5 年时间,按规定进行调整,理顺产权关系和内部管理体制,充实办学条件,完成核发办学许可证的有关工作。2009 2 月, 教育部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渡 期方案的通知》, 明确规定独立学院可以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中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制定了特殊政策,强调“2014 年以前每年均可按照高等学校设置工作要求开展独立学院转设的审批工作”。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来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已成为当代世界主要国家在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 与世界其他国家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的额度相比, 我国还处于较低水平,从资金投入角度看,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的比重还会持续增长。2010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 可见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的大力支持。 独立学院转设符合政府所倡导的公办高校以优质教育资源吸纳民间资本扩大教育资源总量的政策设计“初衷”,转设使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独立学院脱离母体,成为完全独立的法人实体,形成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良性竞争格局,使独立学院成为真正独立的民 办本科高校, 纳入与民办高校一样的民营风险运行轨道, 同公办高校展开公平竞争, 在竞争中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 这一格局必将从真正意义上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的竞争性发展。

 

二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和过渡模式。独立学院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着“独立性”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促进了独立学院在创办初期的迅速发展。矛盾运动的结果,必然是体制的再度创新。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走自主、独立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当前,如果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过多依赖母体学校,将不利于扩大办学自主权,不利于增强办学活力。 独立学院办学之初,“挂靠”公办大学,每年向母体学校上交 15% 20%的“管理费”,这是一笔不小的刚性支出。 转设后,此笔费用可投入到学院的校园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投入等方面,有利于学院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在竞争中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 当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母体学校哺育下实现了快速成长, 就应该让它彻底从母体分离出去,因为只有放飞才能长大,独立飞翔是生物进化的必然规律。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表现为重心下移,也就是高等教育阵营需要不断涌现新型院校,既能解决民众日 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同时也是对社会经济发 展需求的客观反映。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以及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 创新型人才,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区域性、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转设为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 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独立学院转设的实践探索

转设是独立学院的最佳选择。自 2008 年开始,教育部先后分 3 批共审批了 23 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仅是全国 300 余所独立学院总数的零头, 且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的黑、吉、辽、鲁、苏、豫、鄂、琼 8 省。 绝大多数独立学院还在持观望态度, “转设危机论”究其实质,是相对安稳的生存现状消磨了这些创业者当初披荆斩棘的英雄气概。 独立学院的举办者大多是善于抢抓机遇的实干家,当年的破釜沉舟、义无反顾, 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事业,但今日的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难保不会坐失日后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

独立学院转设,其实是一个从依附性到自主性的转变过程。 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有了母体学校的荫庇,就减弱了拼搏奋斗的勇气。 初成立的独立学院就像处于父母监护下的少年,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却在许多方面无法自主,受制于人。 当孩子长大成人后,活动半径必须与日俱增,生长空间必须日益扩大。 一个简单的比方,道出了独立学院转设的必然。 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路径可能有很多种,但毫无疑问,“转设”是其中的最佳选择。 当独立学院在办学条件方面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转设标准后,就应及时 申报转设。 转设后,学院则进入了强化内涵建设的高质量、高水平办学阶段。

太湖学院转设的成功范例。太湖学院是一个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在独立学院时期,学院规范办学,加快建设,注重质量,突出特色,办学十年,成绩斐然。 太湖学院于 2011 年经教育部审批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苏省唯一成功转设的民办本 科高校、无锡市第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是 2002 年设立的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目前,江苏省仅有 2 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难以有效发挥民办体制机制的特色优势。 作为江苏省26 所独立学院中第一家申请转设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太湖学院的转设, 将为江苏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独立学院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提供成功经验,有利于优化全省高等教育结构,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太湖学院办学十年,开拓创新,艰苦卓绝,跨越发展,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高达 99%,学院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学院自身品牌。 太湖学院始终坚持“七独立”原则,对母体高校的依赖程度日益减少,学院向成熟、独立的高校转变。 2007 年始,太湖学院每年招生人数超过 3000 人,到 2011 年,学院在校生人数逾 13000 人,2012 年,学院在校生达 14000 人。 学院转设后,在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使学院得以充分发挥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加强产 学研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打造特色品牌,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增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之后, 如何准确分析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科学制订新学 校的发展目标、规划人才培养规格,明确办学定位,成为新转设的民办本科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独立学院转设后应将“建设有特色、高质量、区域性、多科型的民办本科大学”作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转设后的太湖学院,将继续坚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引领下, 确立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办学的最高准则,以社会评价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高低的终极标准, 以服务经济、贡献社会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办学理念,树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办 学目标,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魂、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人才兴校、机制活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立足无锡、面向江苏,服务长三角, 辐射全国的应用型、服务型、创业型大学。

 

二是狠抓教育质量。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独立学院转设后,应强化“质量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灵活高效的机制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转设后的太湖学院, 全面接轨无锡地方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面向区域和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改造老专业,举办新专业, 积极开设无锡经济社会急需的物联网、通信工程、自动化、软件外包等新兴专业,使学院的学科专业结构与无锡的产 业和行业结构紧密结合,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大量紧 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高校办学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师资队伍建设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  转设后,学院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和引进,广纳贤才,面向海内外大量引进顶尖“海归” 人才和高层次、高水平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强化科研水平。 实施“青蓝工程”,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支持青年教师承担重点教学和科研任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深造。  深化人事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 特别是优秀中青年人才, 建设一支结构优、数量足、素质高的教职工队伍。

 

四是彰显办学特色。

有特色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地位。突出特色和品牌发展是推动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独立学院转设后,应紧贴地方需求, 利用地域优势, 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设置专业, 大力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应用 学科, 错位发展, 求精务实, 加快转型,打造品牌, 形成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太湖学院建立了太湖科技创意园,筑巢引凤,建立产学一体的机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 18 家软件、动漫、服装设计、国际贸易领域的公司和高新企业,做到“企业就在学校身边,学生就在企业身旁”。 学院根据无锡建设创业型城市的需要, 首创无锡市首个大学生创业园, 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智力服务项目,鼓励大学生科技创业。

 

五是强化内涵发展。

加强管理,规范办学,是独立学院转设后内涵发展的关键。 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改革,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秉承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学院充分发挥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体制新、机制活,充满改革创新活力的优势,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具有董事会议事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内部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既遵循高 等教育规律,又遵循市场运行规律。  内部管理注重减少层级、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打破“铁饭碗” 和“大锅饭”,按需设岗,竞争上岗,聘约管理,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激发教职员工的竞争力和积极性, 形成专业设置市场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内部运行高效化的办学特色。 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凝聚学院人心,促进学院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中国民办本科大学。

 

                                                                                                       【作者金秋萍 为无锡太湖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石纯)